今日关注:创新药研发如何变中求胜,专家分享前沿热点
2023-01-18 20:39:11来源:泰格医药官微


(资料图)

当前中国医药正处于由模仿创新向自主创新转化过程中,在此背景下,还有哪些问题亟待突破?又有哪些经验和教训值得探讨?近日,由泰格医药(300347)主办,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指导、苏州工业园区投资促进委员会、方达医药、英放生物、火石数链等共同支持的“变中求胜—肿瘤创新药论坛”顺利举行,该会议定向邀请邀请创新药企负责人、科学家、投资人等,共同分享了真知灼见。

方达医药DMPK高级副总裁杜英华博士介绍了临床代谢产物安全性评价(MIST,Metabolites in Safety Testing)的解决方案和策略。药物代谢物研究是药物开发过程中的一项重要研究内容。她介绍,ICH、FDA、EMA、NMPA等均要求,在人体血浆中暴露量占比超过药物相关物质总量10%的代谢产物,在开展大规模临床试验前,有必要对其进行非临床安全性研究。杜博士还分享了MIST研究具体步骤、方法以及过程中的建议。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淋巴瘤亚专科负责人金正明教授分享了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一线治疗的最新进展。他介绍,初治DLBCL患者60%可通过R-CHOP免疫化疗方案获得临床治愈,但仍有40%会在初治后复发,且高危患者预后相对较差,一旦出现疾病复发,治愈机会仅10%,因此初治DLBCL存在的未满足的临床需求。过去的二十年中,为了改善R-CHOP的治疗结果,已开展了许多基于R-CHOP的改良方案的临床试验,但效果并不明显,临床上亟需能够显著提升疗效、改善预后的治疗方案。他分析了多项DLBCL临床试验,包括ADC,双特异性抗体,小分子靶向药物联合免疫化疗等,他表示,这些研究显示了初步的曙光,值得进行进一步探索。

盛世泰科首席医学官赵家宏博士从现状与趋势、思路与策略、过程与瓶颈,以及临床开发经验等方面,分享了对中国自主原研新药开发的理解。他表示,me-better类和me-new类创新药物的研发是从医药大国转变为医药强国的必然途径,原研创新的研发,需要耗费大量的金钱和时间,且风险很高,但我们不能被“一个新药研发需要8到12年的时间,5-12亿美元投入”的“规律”吓倒,也不能总是因为借鉴成熟经验创造的良好效益而满足,不能因为原研新药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而放慢研究,同时,也不能过于鼓励引进式创新,因为知识产权能买到,但创新能力永远买不到。

英放生物创始人及CEO梁露霞博士以中心影像的视角,从实际案例出发,逐条分析了抗肿瘤新药临床试验的失败经验和教训。她主要指出了抗肿瘤试验失败的四个常见原因:首先是试验入组和排除标准的把控及执行力度不够,这个过程中优秀的中心影像CRO能够起到重要作用;其次是疗效评估准确性与稳定性存在问题,比如由于对评估标准的理解不同、数据质量和完整性不同、影像解读能力、评估逻辑是否完整和严谨而导致的差异等;第三是对试验药物的认知不足;第四是团队沟通不流畅等。

开拓药业副总裁、新药研究院院长马连东博士分享了利用蛋白质降解技术靶向难以诚邀的致癌靶点——Myc蛋白质的最新成果和进展。他介绍,目前已发现的致癌基因有700个,但其中只有40个实现了相关药物的开发得到了批准,大部分的致癌基因目前仍没有针对性的治疗药物,常见的包括Ras、TP53、STAT3、Myc等,其中Myc是许多人类癌症的一个强有力的驱动因素,在70~80%的肿瘤中,都会出现Myc蛋白的过度表达。马博士介绍了利用靶向蛋白降解(targeted protein degradation,TPD)技术,新药研发的最新进展,以及在临床开发和安全性评估方面的主要挑战和考虑因素。

在圆桌讨论环节,泰珑创投合伙人时岚作为主持人,与马连东博士,以及唯思尔康CEO许可,湖景生物创始人、董事长王子元等嘉宾进行了深入探讨。专家们分享了当前环境下创新药企业的发展方向,临床试验如何开展,并真正实现以临床价值为导向、以患者为中心,以及未来自主创新的趋势等话题。

当前中国创新药产业仍处于发展阶段,机遇与挑战并存,在会后的交流环节,现场观众与专家们还进一步就临床研究的研究策略、引进合作等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深入交流。未来,泰格医药也将继续致力于搭建行业交流平台,推动助力新药临床研究,加速优质疗法上市进程。

标签: 临床试验 代谢产物 临床研究

下一篇: 最后一页
上一篇: 这个信号很危险,持股还是持币过年?

相关新闻

保险时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