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晚记者专访电影主创团队 《长安三万里》为什么火出圈
2023-07-27 16:30:21来源:深圳晚报

谢君伟

邹靖


【资料图】

宋依依

▲《长安三万里》海报剧照。

深圳新闻网2023年7月27日讯(深圳晚报记者 马君桐)今年暑期档,叫好又叫座的影片层出不穷,但《长安三万里》仍是其中最亮眼的一颗明珠:除了豆瓣分,票房破13亿元的成绩,片中展现的大唐气象、诗意浪漫也引发了各年龄段观众的强烈共鸣。有学者探讨其中的文化历史典故,有家长带孩子来“学习式观影”,而更多的人则被唤醒了融入血液中的文化基因,随电影中的一首首诗词,回望大唐群星闪耀时。

7月25日晚,《长安三万里》“天下谁人不识君”主题活动来到广州,导演谢君伟、邹靖,制片人宋依依与观众现场交流。在活动开始之前,几位主创接受了深晚记者的专访,共同探讨这部电影中展现的历史与文化。

诗歌唤醒观众的共鸣

没有什么比唐诗更能体现中国人的浪漫。在影片的结尾,高适说:“只要诗在、书在、长安就会在。”

《长安三万里》从边塞诗人高适的视角出发,通过回忆与李白跨越数十载的友情故事,展现了群星璀璨的大唐盛世,以及唐朝从盛世到安史之乱后衰败的时代变迁。“长安”是众诗人心中的理想,而“三万里”则是诗人与理想目标之间的距离。电影用瑰丽奇幻的画面、耳熟能详的诗歌,为观众展开了一幅由唐诗浸染的绚烂画卷。

谈及创作中最有感触的事,导演谢君伟提到:“我的孩子有一次在背‘春眠不觉晓’,我后边就很自然地接上‘处处闻啼鸟’,特别惊讶地发现我也会背这首诗。就在那个瞬间,我觉得我们的父子情感、我们两代人,被这种文化串联起来了,那一刻我真实地感受到一代又一代人因为这些文化产生了很多共鸣。”

《长安三万里》全片共出现48首唐诗。在选取诗歌的时候,首要的原则是要选大家耳熟能详的作品,其次要让诗歌可以在电影中被自然地演绎出来。导演邹靖说:“不能为了凸显诗而念,否则念诗的场景很容易显得刻意,诗句应该自然流淌出来。”

而这,也成为了电影成功的关键——诗歌成了这部电影叙事的“媒介”,诗歌一出,观众忍不住跟着吟诵,中国文化的力量链接了银幕内外,让当代的观众与千年之前的诗人共鸣。

在历史的空白处合理推测

电影里的故事是不是历史上真实发生的?相信这是很多观众的疑问。导演谢君伟告诉记者,历史上这些诗人的生平可能仅仅是几页纸,这里面有很多的空白,在电影整体剧情遵循历史走向的同时,主创团队会去填补这些空白。“我们并没有胡编乱造,而是根据已有的史实进行推测,合乎情理的想象,其目的是为了突出人物的性格和生平,以符合故事的需求。”

比如《旧唐书》中《高适传》的部分,对于高适年轻时候的记载有很多空白,因为他是一个大器晚成的人。主创团队猜测他年轻时也许遇到了不少困难,所以片中用“读书困难”和“口吃”的方式展现了高适的困境,然后他最终克服了这些困难。

再比如高适和李白的友谊,杜甫写过一首诗“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描述的是李白高适杜甫三人同游时的场景。再看他们年轻时写的诗,他们都有在类似年纪去过同一地域,主创团队根据这些细节进行了推测,他们会不会在年少时就认识,所以才能在中年的时候做到“秋共被”。

在这部电影筹备之初,主创团队准备了100本左右的书籍作为资料,分工阅读,彼此交流,还去了潼关、陕西历史博物馆等地采风,邀请了许多专家进行指导,这使得这部电影中人物的服装、配饰、头饰、兵器、乐器、舞蹈等等细节都经得住推敲。

高适曾在广东生活

作为一部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在形象设计上也颇有特点。人物设计参考唐俑、唐代壁画,马的设计也是参考的唐三彩,以唐朝的审美为基准,让观众感受到“唐风之美”。

片中除了高适、李白,还出现了“诗圣”杜甫、“诗佛”王维,还有“饮中八仙歌”中的贺知章、张旭、崔宗之,与高适齐名的边塞诗人王昌龄、岑参,书法大家李邕,李白的至交好友丹丘生以及“唐代乐圣”李龟年,以及哥舒翰、郭子仪、玉真公主等历史名人,带观众梦回千年前群星闪耀的璀璨时代。

为什么选择从高适的视角讲述李白?导演邹靖认为,“相较于‘谪仙人’李白,高适更像一个不断奋斗,克服困难并最终获得成功的普通人,包括他的形象设计也更为大众化,所以他的视角更接近大众,能让观众更好地带入剧情。”

在电影《长安三万里》的片尾,各地方言吟诵长卷中有关长安的诗句令观众印象深刻。在7月25日活动现场,主创和现场观众一起用粤语吟诵了《将进酒》。事实上,粤语保留了很多古汉语特征,被称为“古汉语活化石”之一,用来吟诵唐诗宋词会有一种特别的韵律之美。电影《长安三万里》和广东的缘分也不止于此,高适的父亲高崇文曾任韶州(今广东韶关)长史,因此高适少年时到过岭南,在广东度过了一段青少年时光。

标签:

下一篇: 最后一页
上一篇: 绿色物联网:向实际可持续性的转变

相关新闻

保险时讯